今年九月初我和实践团的同学们一起在宁琦校长、叶静漪主任等师长的带领下与中研基金会的各位师兄师姐在香港相会,虽然距离那时已经过去两月有余,但是与师兄师姐的相处,与香港这座多元城市的交流仿佛就在昨日。
今日相会燕园,不少熟面孔也让我倍感亲切。记得初到香港,师兄师姐们热情地迎接了略显局促的我们,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亲切的态度,帮助我们适应着和了解着新的环境。记得总是面带笑容热情与同学们交谈的司徒主席,耐心向我们介绍香港用餐礼仪的Kelly金基利理事、总是洋溢着无限活力与同学们打得火热的Lawrence谢师兄,散发着温暖的手牵手带我们逛街的冯秀冰理事——师兄师姐们给予的关怀与帮助,以及我们在香港共同度过的每一个瞬间,都构成回忆里甜蜜的瞬间。
此外,香港之行也是满满干货,从Mplus博物馆到警察总署、海关总部、立法会再到保良局、协青社,从艺术到法律再到公益,短暂但充实的实践旅程中,我们穿越了香港社会的多个维度,每一站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窗。我们学习着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多元的文化与观念,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成长。
同时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的我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收获,充实的行程也丰富着我对社会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第一次见到Gordon Mathews人类学著作《重庆大厦》中的实体,一时有种追星打卡成功的感觉;此外,师兄师姐曾带领我们到访协青社,我对这一机构以兴趣为导向帮扶高危或者高越轨风险青少年的机制十分感兴趣,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思考高危青少年的群体诉求与内部文化呈现出的独特样态为何、组织行为对高危青少年社会关系网络重建方面的实际作用如何等问题。因而我和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将带着研究问题在今年寒假再次前往香港进行调研,期望能从这一组织案例出发,促进公众与决策层面对于青少年群体问题的温情与再思考。
所以我不得不向中研基金会的师兄师姐们、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与教育基金会的各位老师,以及背后无数默默支持青年学生发展的前辈们表达真挚感谢,是你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更加坚定,也让我们的梦想之翼更加坚实有力。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继续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在社会实践的田野上耕耘,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最后,祝愿中研基金会的师兄师姐们、北京大学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以实际行动践行“燕园翱翔”的精神,不负韶华,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以更加优秀的自己,重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谢谢大家!
No comments yet.